張會長每年3月及9月兩次親赴雲南,在每次停留的兩個半月期間,與各資助點的義工及由美國前往會合的捐款人到各資助點查核捐助孤兒的資金是否落實。張會長這次的秋季探訪,除了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各縣、及紅河哈尼族回族自治州瀘西縣等地的鄉鎮村寨的學校和孤兒寄養家庭,去看望本會分散助養的孤兒,並深入大理州的雲龍、永平、巍山、漾濞、賓川、大理等縣的深山,探訪與世隔絕的痲瘋村,瞭解痳瘋遺孤的狀況,訪問戒毒所與愛滋防治中心。
在美國出生長大的青年會友郭泓也從新澤西州前往會合,參加大理州與德宏州的行程。郭泓感到很幸運,如果不是跟著張會長,他不可能有機會深入這些敏感地區真實體會,還一路被張會長糾正中文,中文也大有進步。郭媽媽說,這個經驗對郭泓今後的人生太有影響了!
我們從隨行記者之一翁穎穎提供的工作日記中摘錄部份,與會友分享她的感觸與感動。翁小姐一直生活在昆明市的小康之家,是第一次下鄉到愛滋病區。面對孤兒居往的落後環境,面對病苦生命的無常與無奈,內心受到無以名狀衝擊的她,一次次拉著張媽媽的手,請她帶回雲南人對媽媽聯誼會的感謝。
應教育廳卯懷方督學建議,張會長也到了與越南接壤的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考察山區的學校,該縣也屬國家一級貧困縣,請本會在教育方面能給予幫助,我們計劃給他們捐電腦及師資培訓。
雲南自2005年八月開始,各學校的校長陸續更換,改由「選舉」決定。考慮到校長人選尚未落實,本會安排合作夥伴《美國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在七月的夏令營活動結束後,先暫停一次十月的培訓活動。到九月中旬,確定西山一中的校長仍由原柳直東校長擔任後,西山區教育局就在十月完成親子學校由觀音山小學遷至西山一中的搬遷工作。今後用一中與親子學校互輔,成為一個師資培訓中心,受過培訓的老師再由教育局安排至各農村、山區學校去培訓當地的老師,才能事半功倍。
教育局李汝林局長和柳校長向張會長表示,楊韻泉老師與交流學院的老師們在培訓中使用的方法活潑生動,這些國外的教學方法很值得他們借鏡學習,提昇西山區各學校的教學素質。他們也贊成將社區服務納入學校的活動,提昇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這種從奉獻、關懷的實際行動中培養學生的道德觀,相信比口頭說教有效得多,而且還能啟發孩子的潛能,學習與人交往的方法,所以也將在學校試行。
李局長說,好的方法如果交給思維僵硬保守的人執行是行不通的,除了校長要有體悟認知,要有眼光,還得介入政府的力量。由西山區最好的中學、最好的校長來執行,素質最好的一批教師先接受培訓,再由教育局安排到各農村中、小學去培訓當地的老師。加上教育局祭出各種考核、獎勵辦法,一定能產生好的效果。
昆明市教育局的領導去西山一中作年度評鑑視察,得知親子學校已遷至一中,一位領導說:「太好了,政府缺錢,高海路也不曉得哪年能完工通車,親子學校遷到一中,交通問題解決了,教育局的同志也能過來參加培訓。我們要多學習,外面的人來,即使是座談一下,也是一個吸收外面經驗的機會,不要只曉得要錢,人家免費來培訓的機會上哪找?要好好把握!西山一中有親子學校合作,功能驟增,已升一級再加升一級。」柳校長笑得合不攏嘴,向張會長保證,一定會把培訓師資和社區服務的工作做好,用一中做個試點,推展到西山區其他學校,相信昆明市其他區的學校與雲南省各地州學校也會參考學習。
張會長說,一個理念的推動得靠持之以恆的堅持,現在種籽是撒入土中了,能否生根抽芽茁壯成長,還有待彼此的努力。只要誠心合作,相信會有枝繁葉茂、綠樹成蔭、開花結果豐收的一天。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的董事們得知親子學校遷至市區非常高興,因為他們對去觀音山小學的路況也頗頭疼。十月張會長為搬遷去了三次都碰上下雨,多處受困,車不能行,單趟路就走了四、五個小時。交流學院將與本會進一步合作,確保提供親子學校的培訓師資。
觀音山小學所屬的碧雞鎮將先把該鎮8所小學的五、六年級全合併在觀小上課。雖然親子學校遷出,觀小的宿舍仍不夠,學校有空地的地方,沒有一處的位置適合,面積也不足夠建宿舍。碧雞鎮學區書記表示,觀小的校長另選後,無論如何要解決宿舍問題,進行合併,並挑選最好的老師幫師資換血,希望張會長向教育局長進言,培訓好的老師先安排至觀小。看來,培訓師資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
媽媽聯誼會在雲南分散助養及收入聯誼會成立的兒童之家及親子學校的孤兒共有808名,其中有400名是愛滋遺孤。張會長此次與合作滿意的大理扶貧基金會簽訂協議,2006年增加助養大理州的痳瘋與愛滋遺孤100名。與中國扶貧基金會新長城行動合作,2005年資助考上昆明各大學來自貧困山區的孤兒與特困大學生80名,2006年增加至100名。
原親子學校的51名孤兒送回原籍地瀘西縣上小學,六年級升初中的全進瀘西一中,享有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1名西山區的仍留在觀小。回瀘西的,由本會繼續分散助養,節省下來的經費,可再增加資助高中生,因中央尚未頒佈任何幫助高中特困生的政策。我們將瀘西的小學、初中、高中孤兒資助名額由51名調整為100名(其中,高中孤兒不足的名額,提供給特困生)。親子學校的功能轉型類似培訓中心,設50名孤兒、特困生社區服務獎,每年每名1000元人民幣。2006年,本會資助的兒童之家、親子學校、大學生及分散助養的孩子共1008名。
各位親愛的會友:謝謝您給滋幼助孤的愛心支持,也請幫我們繼續宣傳介紹。在此祝大家2006身體健康,萬事如意!